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4:25    次浏览
当地时间3月13日至14日,强热带气旋“帕姆”横扫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,摧毁了众多民房,并导致电力和通信中断。联合国16日发布的报告证实,“帕姆”已造成至少3300人流离失所。目前,“帕姆”已被看作有气象记录以来,南太平洋地区遭遇的最强风暴之一。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张玲告诉记者,“帕姆”强度之大确属罕见,这与它生成时下垫面条件较好、动力条件出众、自身结构良好以及与多个台风形成“遥相呼应”等因素有关。中心附近风速已逾超强台风标准3月17日,中国驻瓦努阿图大使馆确认,有4名中国公民在“帕姆”影响期间受伤,现已得到医治。现已证实,距离维拉港200公里的塔纳岛,受“帕姆”袭击破坏严重。而该岛约有3万人居住。目击者称,“帕姆”袭来时,维拉港城内树木被连根拔起,众多房屋被夷为平地。“这真像是世界末日”,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人员将维拉港灾后场景描述为“就像炸弹在市中心爆炸”。据估计,维拉港所在埃法特岛约有九成建筑物受到损坏,食品、饮用水严重短缺。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评估,“帕姆”的风暴中心压力低至905百帕,而“帕姆”中心附近风速已高达每小时320公里,超强台风的风速标准为每小时200公里左右。张玲说,对于台风(热带气旋)来说,风暴中心附近风力越大,中心气压越低,就意味着其能量越大、破坏力越强。致灾严重亦与岛屿承灾能力弱有关或许有人会问,“帕姆”为何称为“强热带气旋”而非“台风”?其实,这是同一种天气现象,只是根据发生地不同,被赋予不同名称。在大西洋和北太平洋,这种天气被称为“飓风”,在西北太平洋被称为“台风”,在东南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称其为“强热带气旋”,在北印度洋被称为“强气旋风暴”。“当然,台风出现在北半球,因而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;强热带气旋诞生于南半球,呈顺时针方向旋转。”张玲说,“‘帕姆’的强度至少达到5级飓风,相当于西北太平洋上的超强台风。”3月11日,“帕姆”正式生成,之后便向偏南方向快速移动;在移动过程中,“帕姆”增强较快;更重要的是,在接近瓦努阿图时,“帕姆”强度达到极致,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超过风力最强级别——17级风。张玲说,“帕姆”之所以致灾严重,除了在于它本身强度极大,还与瓦努阿图本身承灾能力不强有关。瓦努阿图位于澳大利亚东面约1800公里,由83个岛屿组成,人口约20余万。暴雨狂风加上巨浪袭岸,严重破坏该国的医疗及救灾设施;风雨影响导致飞机难以及时起飞和降落,救灾难度大为增加。四大因素决定“帕姆”能量惊人依据气象资料,3月在南太平洋上出现“帕姆”这样强的台风(热带气旋)非常罕见。那么,“帕姆”的能量从何而来?张玲说,首先,“帕姆”生成于赤道附近、南纬10°左右的海域,海温比较高。一般来讲,生成于热带的台风(热带气旋),下垫面条件都比较好。其次,“帕姆”的动力条件非常好。从高层辐散来看,在它南侧有一个急流区,“帕姆”受到的“抽吸”作用较强。“这就好比以前家里烧蜂窝煤,在炉子上加了烟囱,煤会烧得旺一些。”张玲举例说。同时,“帕姆”受到的低层“入流”作用也很强,其生成地点的北侧为赤道西风带,然而,“帕姆”生成后,却有气流以急流强度汇入,张玲指出,这在赤道西风带并不常见。此外,从“帕姆”的结构来看,它属于个头儿比较小的台风(热带气旋),这有利于它在保持结构、形态稳定的前提下,快速吸收能量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“帕姆”生成、活跃的那段时间,在其北面有台风“巴威”,其西面则有热带气旋“内森”。在较短时间内,邻近区域存在多个台风(热带气旋),这对“帕姆”的强度发展产生一定关联影响。张玲说,台风(热带气旋)强度演变及其强度预报问题,目前仍属业界难点。在“帕姆”身上,还有许多谜团值得进一步研究。